近零碳港口氫能-氨燃料雙軌系統
鹿特丹港正在進行的液氨和液氫雙燃料加注站試點項目,標志著港口向近零碳排放邁出了重要的一步。這一加注站為氨燃料動力集裝箱船提供服務,使得這些船只的續航能力達到18,000海里,相比傳統燃料船,氨燃料船的NOx排放量減少了89%。這一進展不僅改善了航運業的環保性能,也為全球港口實現碳減排目標提供了有力支撐。通過采用氨燃料,船舶的運行成本和環境影響都得到了明顯降低,為未來航運領域的低碳轉型提供了可靠的技術路線。
綠氨的制備與風電波動制氫技術的結合,是該項目的一大亮點。風電發電的波動性較大,但該系統能夠承受±35%的波動范圍,確保氫氣的穩定供應。在這個過程中,單噸氨的能耗降至9.8MWh,相較于傳統方法,能源消耗得到大幅優化,推動了氫能和氨能的綠色轉型。這一突破有助于實現氨的低碳生產,并為后續大規模應用打下了堅實基礎,能夠在更多港口和航運公司中得到推廣。
新加坡港的氨裂解供氫系統也經過驗證,該系統的響應時間控制在90秒以內,具備快速啟停和適應不同負荷需求的能力。這一系統的實現使得港口能夠快速高效地提供氫氣,進一步提升了港口的能源供應彈性和可靠性。此外,與LNG相比,氨燃料的成本降低了23%,這使得氨燃料成為了一個更具競爭力的能源選項,進一步推動了低碳能源的應用。
在日本,川崎重工對船舶發動機進行改造,以適應氨燃料的使用。當氨能占比達到70%時,發動機的熱效率仍然維持在48%,表現出較高的能源轉化效率。同時,氨燃料的使用使得船舶排放中的硫化物完全消除,進一步減少了對環境的負面影響。這一成果證明了氨燃料在實際航運應用中的可行性和高效性,且能夠滿足環保法規的嚴格要求。
這些創新技術的應用展示了氫能和氨燃料雙軌系統在港口和航運領域的巨大潛力。隨著技術的成熟和應用的推廣,未來港口將能夠實現幾乎零碳排放的目標,不僅有效緩解了氣候變化問題,還為全球綠色能源轉型貢獻了力量。這一系統不僅有助于減少航運業的碳足跡,也為其他行業提供了借鑒,推動了全球能源結構的可持續發展。